left top
footer

     

    第三节 降低病原在场内传播的方法

    网友笑熬浆糊收集

        本文则重点讨论降低病原在场内传播的方法。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大部分方法在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中仍然适用。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应该以相关猪场以及猪群的风险评估结果为根据。猪场工作人员应参与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便大家都能够接受从而共同遵守。需要认识到相同的措施对于不同的畜种、人员和猪场来说实施效果会有差异。生物安全措施实施之后,应定期对其遵守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监控。当相关领域的生产研究取得新成果,或有新病原出现时,应对现有措施进行相应修改。对于无效的或成本效益差的措施应该加以删减。

        一 确定猪场当中什么位置存在目标病原

        猪群当中存在的地方性病原已经找出来了。下一步是从这些病原里在找出那些需要阻止其传播的目标病原。之后,再确定哪些猪当中有这些病原存在,哪些猪出现了临床症状。

        二 找出猪群中的传染源

        找出每种地方性目标病原在猪群当中的传染源。确定传染源的位置有助于采取措施根除这些传染源,或在传染源与易感猪只中间设置传播屏障。可能的内部传染源包括:猪群中的其它猪只(直接或间接传播)、遭病原污染的环境(肮脏的设施、设备)、有害动物及宠物(啮齿类动物、狗和猫)、空气,以及人员(人畜共患病)。

        三 制定目标

        每次实施生物安全措施之前,都要制定目标。

        1.如果病原在猪群中已经广泛存在,制定措施的目标是不是要预防这种疾病在猪群当中的临床发病?

        如果是,生物安全措施的着眼点就应放在降低病原浓度上,将其控制在感染剂量以下的水平。例如,有的猪群当中到处都有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在断奶仔猪的肺部可分离出这种病原,但支原体肺炎的症状是表现在生长/肥育猪身上的。对于易感猪只来说,猪群中携带病原的个体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母猪将肺炎支原体传给仔猪,从而使仔猪成为病原携带者。生长猪之间还存在水平传播。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猪群内控制猪肺炎支原体的传播,可着眼于限制母-仔传播(早期断奶)、预防/降低猪-猪水平传播(全进全出),以及增强猪群的免疫力(疫苗接种)。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不大可能根除肺炎支原体。然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消灭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发病。

        2.目标是不是要阻断病原传播,以便在猪场内建立一个无病原污染的纯净的小群?

        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生物安全措施来将这个小群中的病原根除掉。例如,通过许多策略(部分淘汰、免疫接种,等等)可以让感染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母猪群所产下的仔猪免受这种病原的污染(这方面有成功的报道)。

        在猪场内建立纯净小群的过程中要特别谨慎。因为小群当中的猪只从未接触过病原,所以对病原缺乏免疫力,一旦意外地接触到病原,后果会更严重。有些情况下可对纯净小群进行免疫接种,以便增强免疫力。不论如何,这种情况下都要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确保小群不会接触外面的病原。

        3.目标是不是将某种已经发生的疾病限制在一定区域或一个小群之内?

        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是短期的,只用来隔离感染的小群,直到这些猪转出猪场为止。这种情况下将病原清除出猪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患猪实施安乐死,另一种是对患猪进行治疗,然后出栏上市。例如,假设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感染了某猪舍中某栏位当中的肥育猪。此时,可将该发病猪舍视为一个隔离单元,安排专人饲养管理。这些专门的饲养人员进入该猪舍时要穿着该猪舍专用的衣服和靴子。采用抗生素对该猪舍的患猪进行治疗,并加强护理。最好把这栋猪舍的饲养管理工作安排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工作之后饲养人员可以马上去洗澡。最后把痊愈的患猪卖出去,在进下一批猪之前对该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4.目标是不是防止环境(或设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猪只的感染源?

        这样的话,生物安全措施应着重考虑设施和设备的卫生。例如,由于球虫卵对环境的抵抗能力非常强,因此很难根除。但如果专门针对虫卵实施严格的卫生程序,就有可能打破球虫的感染周期。

        四 评估猪场内的传播风险

        一头猪若要感染猪场内源的病原,必须要具备四个要素:
     
        1. 病原源自猪场内部

        考察生物传染源(感染猪只、人员、狗等)向体外排毒的可能性,以及非生物传染源(饲料、水槽、稻草等)遭病原污染的可能性,对这一要素进行风险评估。还需考虑到感染猪只向体外排毒的时间长度,以及病原在非生物媒介上能够存活的时间。

        2. 病原必须经过某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这头猪 

        列出目标病原的各种传播途径,对这一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当已感染猪只直接接触易感猪只,或通过向环境中排出病原而使易感猪只间接接触病原时,会发生生物性传播。当病原通过工具、设备等媒介被带入易感猪活动区域时,会发生机械性传播。需要考察从传染源到易感猪只的各种传播方式发生的可能性。

        3. 病原的传播必须达到足够的感染剂量

        这方面的风险评估比较困难,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染剂量数值。不同病原的致病性、感染性、环境生存力,以及存在于宿主体内还是体外,这些情况都不相同。此外,其它因素也会影响感染风险,例如易感动物接触病原的频率(Thrusfield,1995)。需要考察已感染猪只会不会向外界排毒,以及持续排毒时间有多长;还要考察易感动物会不会接触到携带目标病原的非生物媒介,并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从而遭受感染。

        4. 必须存在易感动物作为宿主

        这方面的风险评估同样比较困难,因为病原感染猪只的能力与猪只本身的特性有关。宿主易感性会随日龄、免疫竞争、疫苗接种、遗传倾向、并发疾病、应激、环境、管理以及营养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Thrusfield,1995)。
        简而言之,对目标病原和宿主充分了解之后,就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确定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病原在猪群内的传播,这样更容易成功。

        五 确定生物安全程序的规模

        目标病原已经确定。可选生物安全措施已经列出。接下来,是要做一下经济分析,将治疗疾病的成本与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的成本相比较,看看哪样更划算。考察一下哪种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猪场的人力资源。然后,就可以确定生物安全程序的规模。同样地,还是要考虑猪场老板所愿意承受的风险有多大。
     
        六 确定生物安全具体措施来降低猪场内病原传播的风险

        制定生物安全措施的着眼点包括:

        1.已感染猪与易感猪之间的直接传播

        易感猪可通过与其母亲或其它猪只的直接接触而受到感染。通常情况下,高日龄猪只身上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更多,因此对于低日龄猪来说,高日龄猪就是传染源。
    ?在场区外安置一个隔离设施。不要直接把新购入猪只转入猪群。
    ?通过日龄分批隔离可有效降低猪-猪传播的几会。将日龄尽可能相近的猪只组织在一起,象一个军团一样,共同经历整个生产系统。全进全出生产方式下,在不同批次之间进行清洗消毒,万一有疾病爆发,可将疾病控制在本批次当中,不会传给下一批。
    ?通过早期断奶、日龄分批隔离,必要时结合战略性用药或免疫接种,可有效降低某些疾病的母-仔传播(Clark等人,1994)。早期断奶的理论依据是,仔猪出生时会摄取初乳,而初乳在一小段时间内可使仔猪免受母猪身上某些病原的感染。如果在母源免疫尚未失效之前将仔猪转移到没有病原的地方,就可以消除或降低仔猪感染这些病原的机会。对于有些病原,如猪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suis,由于感染在仔猪出生时就已经发生了,所以早期断奶也不会起到效果。还有些情况下,早期断奶只能起到降低病原传播剂量的作用,使仔猪发生亚临床感染,成为病原携带者,而不表现症状。如果猪群在采用常规断奶的情况下健康水平本来就已经很高,那么改成早期断奶可能也起不到什么效果,而且还会降低繁殖性能。
    ?胎次分批隔离的理论根据与日龄分批隔离相同。 尽管胎次分批隔离在有些猪场的应用已经超过10年,但这方面的确切信息仍然比较少,多数信息只是传闻。在胎次分批隔离的生产方式当中,青年母猪与二胎及二胎以上的母猪分开饲养。这样,在受到经产母猪身上排出的病原感染之前,青年母猪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的免疫。同时,青年母猪所产的头胎仔猪也和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分开饲养。由于青年母猪所接触的病原比经产母猪少,因此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不如经产母猪,所以青年母猪更容易把病原感染给所产的仔猪,再通过自己的仔猪感染断奶舍的其它仔猪。话说回来,就目前情况而言,胎次分批隔离系统根据的只是传闻以及个别猪场的数据而已。
    ?尽量减少交叉寄养,并且将交叉寄养限制在出生24小时以内。如果出生24小时之后再实施寄养,那么有可能寄养仔猪会接触到寄母猪排出的病原,而生母猪的初乳却没有针对这种病原提供保护。
    ?采用护理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离病猪的作用。然而,患猪仍然和其它猪共用一个猪舍空间,而且,除非栏位间采用实墙分隔,否则患猪仍然能和相邻栏位的猪只产生直接接触。
    ?全程将同日龄的猪只饲养在一起,包括护理栏中的猪只。有的猪场让生长缓慢的仔猪迟些断奶,或把生长缓慢的猪留下与下一批猪一起饲养,而不是始终把这些猪和相同日龄组的猪养在一起。这样做会使接触这些猪的下一批健康猪受到感染威胁。这些生长性能不好的猪很可能已被病原感染,成为猪群里的“伤寒玛丽”。
    ?通过战略性的免疫接种和用药程序既可降低已感染猪只向体外排毒的数量,又可以提高接种猪只的免疫力,从而限制猪与猪之间的病原传播。
     
        2.限制已感染猪与易感猪之间的间接传播
    ?包括猪群内正在使用的设备的清洗消毒(夹子、木板、手推车、料槽、水槽,等等)、不同批次之间设施的清洗消毒,以及场内使用的车辆的清洗消毒,先要彻底清洗(除去可见的有机质,如粪、尿、稻草、刨花、灰尘,等等),然后再用合适的、高效的消毒剂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消毒。清洗过程不宜采用循环水,否则可能会促进病原在猪群内的传播。由于有些病原存在于畜舍的尘埃当中,如:葡萄球菌、轮状病毒以及沙门氏菌等,因此清洗一定要彻底。清洗消毒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将病原的水平降下来,使猪只接触病原时不致于达到感染剂量,从而病原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越积越多。在实际的猪场生产当中,要想把大型设备或设施消毒到无菌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非生物媒介,例如共用的设备,可成为病原间接传播的媒介。为不同的组群提供专用的设备,定期对共用设备进行清洗消毒,以及在不同批次间对设备进行清洗消毒,这些都是可行的生物安全措施。
    ?针头重复使用有可能造成猪-猪传播。例如,如果在油猪病患猪身上用过了一个针头,再用这个针头给健康猪只注射,就会把油猪病传给健康猪。试验条件下,已发现共用针头可传播猪繁殖呼吸综合征(Otake等人,2002)。实践当中,如果必须共用针头的话,应先给健康猪注射。永远也不要先给有病的猪注射,然后再用相同的针头给健康猪注射。同样道理,对于饲养在一起、有直接接触的同一组群的猪,可以使用同一针头而不会显著提高疾病传播的风险。
    ?猪场当中,在短距离内病原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增加畜舍的空间、合理安排进风口的位置,可降低这种传播的风险。
    ?对其它动物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啮齿类、鸟类、昆虫、野生动物、狗和猫等动物都能够机械性地传播病原。有些情况下,这些动物还可成为生物传播的载体。可通过专业防除、毒饵以及一般性措施进行控制。及时清理洒落饲料和垃圾可降低猪场对有害动物的诱惑。

        3.人员
    ?饲养人员的警惕是能够实现的最好的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理和营养方面的优化可降低猪只对疾病的易感性。饲养人员应定期检查猪只有没有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这样发病时可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处理。定期进行兽医检查以及疾病监控同样可以防止疾病大规模爆发,有助于提高隔离防疫的效率。
    ?人员有可能会造成病原的传播,既包括机械性也包括生物性的传播。当人员接触了患猪或被病原污染的设施之后再在场区内活动,就会发生机械性传播。对于既感染人又感染猪的病原,则可能通过人员造成生物性传播。感染了这种病原的人员接触猪只之后,就可能将病原传给猪只。理想情况下,人员在猪场中移动的路线应该是从健康猪到病猪,从小猪到大猪。然而,实际生产中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至少,人员在患猪所在猪舍附近工作过或接触过死亡猪只之后应先将身体上暴露部位的可视污染物洗净,换上干净的外套和靴子,然后才能到健康猪的区域活动。带手套可降低手的操作带来的感染,但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因为上述原因,当部分猪舍发生疾病的时候,应将发病猪舍看作隔离区,指派专人负责饲养。饲养员进入发病猪舍时应换上专用于该猪舍的外套和靴子。专门为这些猪舍提供设备与供给。尽量采用一次性设备。尽可能为舍内患猪提供治疗,以及额外护理。饲养人员每天尽量最后才到这些猪舍工作,之后立即洗浴。痊愈的患猪应做标记。下一批猪转进之前应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如果无法治疗,或法规有专门规定,则应立即对患猪实施安乐死,以降低传播风险。

        七 确定风险降低措施的优先级

        考察目标病原的特性、潜在的传染源、实现有效控制的可行性、经济分析以及猪场拥有者个人的风险接受水平,再结合相关猪群的特殊情况,选择、制定各项预防措施。

        八 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人员、设备、工具、猪种和病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以前有效的措施现在未必有效。所以,应该定期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既包括新的措施,也包括老措施。应就措施本身的效果、员工遵守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当相关领域的生产研究取得新成果,或有新病原出现时,应对现有措施进行相应修改。对于无效的或成本效益差的措施应该加以删减。

        1.监控与猪群测试

        对于生物安全程序来说,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感染的征兆,并实现最佳的管理。越早做出诊断,就越容易防止疾病的扩散。每天应对猪群进行两次检查,建议检查的方面包括疾病征兆、死猪、体温升高、皮肤变色、采食下降、瘸腿、水疱等。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清学检查、死后剖检以及屠宰场检查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控,以便确定目标病原在猪群当中的临床以及亚临床感染情况。

        2.清洗消毒程序监控

        通过检测非生物媒介上是否有特定病原存在,以及空气病原细菌计数,可客观地评价清洗消毒程序的效果。为了监控猪只淘汰之后设施当中的病原情况,还可以饲养“哨兵猪”。不过这个方法的成本可能会很高。

        为了对好氧菌或目标病原进行计数,可在地板、设备、墙壁等处采集足够数量的棉签涂样,进行分析。记录各个涂样采集的位置以及采集面积,以便计算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数(cfu)或病毒颗粒数。市面上有商品的培养皿接触计数(RODACTM)板,可用来进行好氧菌计数。购买RODACTM板时要一起购买D/E中和琼脂,以便在采样之后中和掉残留消毒剂的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章,消毒应达到的目标为1 cfu/cm2 (Tamasi, 1995)至103cfu/cm2(B?hm, 1998)之间。

        其它会影响清洗消毒效果的因素包括制度遵守情况、水质以及消毒剂的制备。水质可用试剂盒来检测,或送到商业性试验室去检测。消毒剂应按标签说明的方法制备,并尽快用完。不同消毒剂配制之后的活性不一样。例如,漂白粉溶液制备24小时之后就不宜使用了,而有些苯酚制剂则比较稳定,在干净、气密的容器当中能够保存数周甚至数月而不失效。关于消毒剂产品制备之后的有效期长短,可向生产商咨询。在笔者看来,消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洗不彻底。一般来说,清洗之后,消毒之前,细菌水平应降至106 cfu/cm2 (B?hm, 1998)。

        如果各个环节的问题都检查过了,消毒还是没有效果,那就说明需要换一种消毒剂了。

        3.数据记录

        通过保存记录并不能预防疾病的爆发。然而,如果有良好的记录,那么当疾病爆发时就更容易追踪到疾病的来源和路径,从而了解需要哪方面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将来的爆发。

     


     

    养猪信息网 版权所有 2007-2008 粤ICP备05043825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