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top
footer

     

    第三节 坏死杆菌病

    网友笑熬浆糊收集

    【概述】  

        坏死杆菌病是一种畜禽和野生动物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病状的特征是受到损伤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口腔粘膜或胃肠粘膜发生坏死,本病多发生于收购场或猪集散临时棚圈,此病能严重的危害猪、鹿。是世界各国广泛存在的疫病

    【病因/病原】  

        病原是坏死杆菌,革兰氏阴性,小的成球杆状、大的呈长丝状,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用复红美蓝染色着色不均匀,本菌为严格厌氧,较难培养成功。1%福尔马林、1%高锰酸钾、4%醋酸都可杀死本菌。化脓放线菌、葡萄球菌等常起协同致病作用。

    【流行病学】  

        本病对猪、绵羊、牛、马最易感染,此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在多雨季节、低温地带常发本病,水灾地区常呈地方性流行感染发病,如饲养管理不当,猪舍脏污潮湿、密度大,拥挤、互相咬斗,母猪喂乳时,小猪争乳头造成创伤等情况,都会造成感染发病,如猪圈有尖锐物体也极易发病,仔猪生齿时也易感染。本病常是其他传染病的继发感染如猪瘟口蹄疫、副伤寒等,应注意预防坏死杆菌传播发病。 

    【症状】  

        ①坏死性口炎。在唇、舌、咽和附近的组织发生坏死。或扁桃体有明显的溃疡上有伪膜和痂块,去掉伪膜有干酪样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有恶臭,同时呈现食欲消失,全身衰弱、经5-20天死亡。
        ②坏死性鼻炎。病变部在鼻软骨、鼻骨、鼻粘膜表面出现溃疡与化脓,病变可延伸到支气管和肺。
        ③坏死性皮炎。发病以成年猪为主,但坏死病灶也可发生于哺乳仔猪身体任何部位,有时发生尾巴脱落现象。常发生在皮下脂肪较多处,如颈部、臀部、胸腹侧等,发生坏死性溃疡。病初创口较小,并附有少量脓汁,以后坏死向深处发展,并迅速扩大,形成创口小而囊腔深大的坏死灶。流出少量黄色稀薄、恶臭的液体,坏死部分无痛感,坏死区一般4-5处,母猪的坏死区常在乳房附近。
        ④坏死性肠炎。多发生于仔猪,刚脱奶不久的猪,若喂粗糙的饲料如粗糠等易发病,一般肠粘膜有坏死性溃疡,病猪出现腹泻,虚弱、神经症状,死亡的居多。

    【诊断】  

        本病从发病部位及所呈现的溃疡、化脓等特殊坏死症状,可以作出诊断,如要进一步证实,可采取坏死组织和健康组织,交界处病变组织。置于无菌试管或保存于30%甘油溶液中送实验室查病原菌。

    【治疗】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直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用0.1%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冲洗患部,然后撒消炎粉于创面或涂擦10%甲醛溶液直至创面呈黄白色为止,或用木焦油涂擦患部,或5%碘酊涂抹。坏死性肠炎、宜口服磺胺类药物,治疗之前,先把患部切开,清除坏死组织,然后再选用如下方剂治疗。
        ①用滚热植物油(最好是桐油)适量趁热灌入疱内,再在患部撒上薄薄一层新石灰粉,隔1-2天治疗1次,一般处理2-3次即愈。
        ②红砒80份,枯矾18份、冰片2份,混合研为细粉,除去坏死组织后撒布患部。
        ③雄黄1份,陈石灰3份,研末,加桐油调匀,塞入患部。

    【防治措施】  

        猪群不宜过大,将个体大小相似的猪关在一起按时喂料,喂料量要适中,强弱猪分开喂,以免争食斗咬,奶猪要剪短犬齿,以免争奶而咬伤颊部,损伤母猪奶头,消灭蚊、蝇,避免刺螯而感染坏死杆菌,隔离病猪,受病灶传染的用具,垫草、饲料等要进行消毒或烧毁。

    养猪信息网 版权所有 2007-2008 粤ICP备05043825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